长安的荔枝
今天一个人在家,把以前想看没空看的电影补一遍。挑来选去,第一部影片就选大鹏的《长安的荔枝》。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盛唐安史之乱前,和我现在看的《李白传》一书可以说是同一个时空,只是片中并没有李白这个角色。
影片大概讲的是一个底层官员李德善被迫任命为荔枝使,要求他在杨贵妃的生日前将岭南的新鲜荔枝运往长安的故事。当他接受任命的时候,距离贵妃生日还有3个月。那个年代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,虽然从岭南骑马十几天可以到长安,但是荔枝只能保鲜三五天。通过李德善的不断摸索、试验,总算找到了最合适的运输路线和最佳保鲜方法。他装好车准备和马队出发去长安,这一路马不停蹄,但荔枝仍然在途中变味了,此时就差一两天时间抵达长安。他开始反思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后来他意识到个人之力已到极限,如果能让朝廷出面,调用沿途的驿站,每到一处驿站立刻换马换人继续赶路,这样不间断地赶路,肯定可以将鲜荔枝送到长安。
时间迫在眉睫,李德善开始将自己的方案呈报朝廷,期间险些被小人抢功下大狱。幸好时任右相的杨国忠找到他,交给他特权,可以调用各方面需要的资源来运输荔枝。事情成功后功劳归杨国忠,没成功李德善一人背锅。很快他又感到很痛苦,杨国忠可不是什么好人,他为了攀附权贵,可以不惜一切代价。官兵们乱砍荔枝树、强行增加沿途百姓的赋税等。朝廷中还有人并不想让李德善把新鲜荔枝带回长安,这一路上暗藏杀机,几十人的队伍只有他一个人活着到长安,其余的连人带马都在途中被杀。他成功地将仅剩的两罐新鲜荔枝带回长安,李德善又开始反思,耗费如此大的财力、物力甚至生命换回的荔枝意义何在?作为当朝领导和高层管理不爱惜百姓,为了一己私欲可以不顾天下苍生,这国家早晚要亡。
皇帝因为他带回的荔枝太少,只有两罐(其余全在途中被毁),下诏把李德善贬到岭南去。李德善心想,圣上不下诏他也不干了,朝廷如此腐败不堪,他不想和杨国忠他们一样攀附权贵,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初心,报效国家。但是君臣不贤,朝廷腐败,那只好当隐士了。
时间很快来到一年后,李德善出现在岭南的荔枝林种植荔枝树。这一年里,他远离了长安的喧嚣与腐败,投身于这片土地,与荔枝为伴,似乎找到了一种别样的宁静与满足。他亲手栽种的每一棵荔枝树,都承载着他对于未来的期许与希望。
安禄山的叛变,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,打破了岭南的平静。李德善望着眼前这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,心中五味杂陈。也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与选择。他意识到,国家的兴亡,不仅仅关乎朝堂之上的争斗与权谋,更关乎每一个百姓的生活与命运。而他,作为一个曾经的国家官员,又怎能置身事外?
他开始思考,如何利用自己在岭南的经验与知识,为抗击叛军、保家卫国贡献一份力量。荔枝,这个曾经让他陷入困境、又让他得以反思的果实,或许能成为他手中的一把利剑。
李德善开始着手研究荔枝的种植与保鲜技术,希望能够通过提高荔枝的产量与品质,为军队提供稳定的物资供应。同时,他也积极联系当地的百姓,组织他们参与到这场保家卫国的行动中来。在他的带领下,岭南的荔枝林不再是单纯的果园,而是成为了一个集生产、运输、储备于一体的战略物资基地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德善的努力逐渐取得了成效。岭南的荔枝不仅满足了当地百姓的需求,还为抗击叛军的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。而李德善本人,也在这一过程中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与爱戴,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领袖人物。
然而,战争是残酷的。尽管李德善与岭南的百姓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但叛军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。面对这样的困境,李德善并没有放弃。他坚信,只要大家团结一心、共同努力,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、保卫家园。
在漫长的岁月里,李德善与他的荔枝林一起见证了无数的风雨与变迁。而他本人,也从一个被迫卷入政治斗争的底层官员,成长为一个有担当、有智慧、有爱心的领袖人物。他的故事,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,永远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,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、不断奋斗。
当战争的硝烟终于散去,李德善站在荔枝林前,望着这片他用汗水与心血浇灌的土地,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欣慰。他知道,这场战争的胜利,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,更是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。而他,也将继续坚守在这片土地上,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,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。